时间:2022-09-16 00:47:57 | 浏览:1894
编者按: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,是“十三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四五”规划部署之年。站在这一历史节点,回望过去,展望未来,红网推出“回眸‘十三五’,涟源新气象”系列报道,全面展示涟源市“十三五”期间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成就,盘点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助力涟源市科学谋划“十四五”事业发展。
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谭卫丰 通讯员 刘再丽 吴业平 廖鹤松 涟源报道
2016年至2020年,弹指一挥间。“十三五”走过的五年,是勇毅笃行的五年,是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强的五年,是涟源科技工业开启新征程的五年。
从关系千家万户生活日常的用电安全,到推进全产业链建设,从淘汰落后产能到顺应数字时代的信息化服务,从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到让多屏互动、刷脸支付触手可及。五年来,涟源科技工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乘风破浪,不断增强的“软实力”,一次又一次刷新着城乡的新风貌。
三一液压油缸智能生态工业城效果图。
多轮驱动,一路风雨一路歌
“十三五”期间,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、国内经济普遍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,涟源市适应并引领新常态,抓牢“稳中求进”基调,落实“六稳”,积极推进“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转型”,淘汰工业落后产能,培育新增长极,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接替。
加强了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工作调度,开展了安全、环保专项整治,积极抵御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等风险侵袭,逆势上扬,连续4年保持规模工业产值总量、增加值总量、企业数量同步增长,连续4年获“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工作先进单位”,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年保持五县市区第一,工业强市建设渐入佳境。
努力加快“转型升级”进程,积极改变“一煤独大”产业格局,实现从“地下”到“地上”“黑色”到“绿色”转型。“十三五”期间涟源市累计关闭31家煤矿,直至今年只剩下9家,产能压缩至极限;推进全产业链建设,先进装备制造、军民融合、生物医药、现代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、应急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6条主打产业链;娄底高新区抢抓“创国高”机遇,以新理念推动园区发展指标新提高、面貌新改观、工作新突破,先进装备制造产业、新能源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应急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。
五年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0%以上,尤其是着力打造100亿元级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,以三一路机为拳头的产业上下游配套进一步完善,已成为涟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项目建设事关增长和后劲、事关发展和民生、事关全局和长远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涟源加大了“重大项目”建设力度,共计实施工业重大项目55个,涉及投资216.6亿元,已完成投资151.2亿元。全力加快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、华润电力循环经济产业园、三一路机产业园、现代中药产业园、邬辣妈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等新兴优势产业建设,项目如期推进,效益向好。
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力,重点抓好煤矸石砖厂、采石场集中整治,推动五江实业、汇源煤气、华润电力、涟源海螺环保提质改造。五年下来,污染排放大幅减少,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,绿色发展效益成效明显。
今年,三一工程机械智慧产业园、铁华强力特种半挂车和运梁工程机械、翰唐环保年产300万平方反渗透膜、聚德隆废弃橡胶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推进有力,进一步促进产业提质升级。
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,涟源市通过更新观念,创新机制,切实推进民营经济新跨越。近年来,全市拥有民营企业5083家、个体工商户近4.1万户,全市平均每28人就有一个企业经营者、每225人就有一家民营企业。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63户,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6.4%。2019年,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81%的地区生产总值、83.3%的税收,纳税排前10位的规模企业,民营企业占了5家,纳税排前30位的,民营企业占了15家。涟源市86%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,94.6%以上的研发经费来自民营企业,近100%的发明专利由民营企业申报和拥有。民营企业为社会提供了9.5万余个就业岗位,成为“稳就业”的“压舱石”。
为校准“高质量发展”方向,涟源市坚持创新引领,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,由2016年的1288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3.59亿元,保持高速增长;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0.045%增加至2019年的1.24%,预计2020年可达到1.9%;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,由“十二五”期末的5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现在的34家;2016年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7.8亿元,占GDP比重为9.71%,2019年37.9亿元,占GDP比重达到13.1%,今年已实现10.7%;全市共有16个科技创新平台、7个省级技术中心、5个省级星创天地、1个省级众创空间;全市24家电商共推全市工业企业加快信息化融合,目前全市上云企业共计97家。
无人机对油菜基地进行植保施肥一体化作业。
保障有力,砥砺奋进谱新篇
加快电网建设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电力保障,“十三五”期间,涟源电网建设共计投入资金7.4亿元,新建、改造110千伏变电站3座,35千伏变电站2座;新建110千伏线路45.8千米,35千伏线路40.8千米,有效解决了贫困村供电能力不足、配变重过载、低电压等供电问题,供电能力及可靠性得到全面提升;落实降价降费优惠政策,一般工商业累计下调电价12.5分/千瓦时,共计让利7211万元;线路跳闸下降50%,停电时间下降28.8%,推行线上办电,普及率100%,便民度、满意率逐年提高。
涟源市全面落实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,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”,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。农村用户带宽提升至200M起步,城区用户的带宽最高达千兆。
涟源市电信公司助力政府“天网”工程、“平安乡村”雪亮工程,共计开通了天网点位2000余个,实现城镇街面的全方位监控;今年在城区建设74个5G基站,实现城区覆盖。
联通公司精心建设“雪亮乡村”;充分发挥大数据、物联网优势,为疫情接触人员做好数据跟踪,为各校区提供热成像服务,为沃家客户提供中小学同步课堂。
移动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建设4G基站(含微站、室分)1566个,今年还将开通50个5G基站,实现城区信号覆盖。邮政公司投入邮件运输车辆52台,建设城乡网点6处、代办网点3个,城乡便民服务站513处,全部纳入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助力脱贫攻坚,邮政便民服务进入新时代。
中石化共计投入资金2408万,抓好加油站提质改造,从国四油品升级到了更加环保的国六油品,18座中石化加油站更安全、更环保、更智能、更美观。
一个个举措,一批批成果,一项项计划,涟源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工作,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抢抓“十四五”发展机遇,充分发挥区位优势,坚定不移推进“科技引领、创新驱动”发展战略,加速转型、加快发展,努力建设“工业强市”“科技强市”,实现“质”“量”双升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随着更多政策措施落实落地,并不断释放效应,涟源科技工业事业将迈上新台阶,更上一层楼。
在今年1130龙湖创新日的舞台上,签约项目紧扣镇域经济、数字经济等新热点,新经济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有了新平台,首次出现的“双区联动”新经济项目成为新亮点。今年的主题“新特区 新理念 新格局”,更是聚焦“新”这一关键。
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技创新园 范宇斌 摄中新网台州3月8日电(记者 范宇斌)制造业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。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.4%。其中,一座座制造之城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浙江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,当地传统产业
(咸宁台记者: 卫东 夏晖 李瑞丰 胡晓轩 图片:吴涛)7月28日,咸安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温泉举行。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顾兴旺、陈恢根、郑奇明、胡昌文、倪琴、章成才、杨剑、吴长勇、吴清平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前排就座。开幕会由顾兴旺
中国共产党安阳市北关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,于2022年2月11日召开。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区委书记李富生受区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工作报告,讨论了区委常委会2021年抓党建工作情况专题报告,审议通过了《中共北关区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
大河网讯(河南日报记者 卢松 通讯员 李鹏飞)最近,漯河市校地、校企合作成果丰硕,高端科研力量加速汇聚:漯河市政府分别与郑州轻工业大学、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进行产业创新合作“云签约”,提升食品产业创新水平;漯河市郾城区同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柴锦玉金秋时节,行走在崤函大地,尽是一幅幅创新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。一个个数字,标记着三门峡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强劲脉动: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、高科技企业数量、研发平台数量实现“三个倍增”,研究与试验发展
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自2020 年9 月24 日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正式揭牌以来,蚌埠片区坚持“大胆闯、大胆试、自主改”,紧紧围绕打造“三地一区”两中心,整合资源、优化制度、探索规则,努力实现“带动沿淮、辐射皖北”,
四月的梁园,红旗招展,春风荡漾。4月24日,梁园区两会圆满完成会议议程胜利闭幕。今年的两会尽管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召开的,但亮点纷呈,意义深远,为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。摆开“十大阵容”,凝聚全区之力,克坚攻难,勇往直前,奋力实现
动能转换加速突破 内生动力有效激发襄都区:开创首善之区科创新城文化名城新局面“喜迎二十大·邢台新跨越”之襄都篇图↑居民在恒大城小区散步7月5日,邢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“喜迎二十大 邢台新跨越”第二场新闻发布会,襄都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党的十八大
通威股份股价再创历史新高,该股近期呈不断突破新高之势,近一个月累计有12个交易日股价刷新历史纪录。截至13:37,该股今日上涨5.17%,股价报26.05元,成交5899.10万股,成交金额14.83亿元,换手率1.38%,最新A股总市值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