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2-09-15 23:54:37 | 浏览:528
54.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跻身全省绩效考核第一方阵,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突破千亿产值,“材料谷”强势崛起——
娄底,湘中明珠耀光华
娄底市城区。 刘新山 摄
新化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。 姜超雄 摄
娄底高新区三一华源路机工厂。 刘新山 摄
娄星产业开发区。 张政 摄
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小平 周俊 曾玉玺 邹娜妮
娄底,这座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,十年间埋头苦干争先创优,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——
锡矿山、涟钢周边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;
54.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奔上小康路;
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,擦亮娄底文明底色;
钢铁新材产业集群突破千亿产值,中部地区“材料谷”强势崛起;
跻身全省绩效考核第一方阵,擂响高质量发展战鼓。
娄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,紧跟“发展”脉搏,全面落实“三高四新”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,推动产业转型谋发展,立足民生幸福干实事,强化基层治理增活力,在新时代发展征程,中流击水勇争上游。
发展逆袭 绩效考核从全省B类晋级A类
这十年,是娄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关键十年。
今年初,省委、省政府对市州绩效考核作出调整,把娄底从B类地区调整进入A类地区。与长沙、衡阳等7个“强手”同台比拼,娄底的“底气”何在?
因钢而生的娄底,曾患上资源枯竭、环境破坏、后劲不足等“病症”,多项经济指标一度滑入“谷底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娄底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淘汰落后产能,布局先进制造业,立足比较优势开新局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、基础性产业,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,我们要奋起直追、迎头赶上。”近年来,娄底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中部地区“材料谷”,发挥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两大产业的引擎作用,统筹推进先进陶瓷、电子信息材料等8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协同发展,构建先进基础材料、关键战略材料、前沿新材料、重要原材料“四轮驱动”产业发展模式。
布局硅钢产业,是娄底建设中部地区“材料谷”的重头戏。
去年,浙湘高牌号硅钢项目投产,结束了我省无“高端无取向硅钢”的历史。7月28日,浙湘新材生产车间“热”力十足,来自涟钢的普通钢卷经过数道工序,成了钢材“高富帅”——硅钢。“硅钢是电力、电气、通信等行业必不可少的磁性材料。”总经理曹齐亮介绍,项目分两期建设,全部达产后,可年产40万吨高牌号硅钢,年产值在40亿元以上。
今年6月,总投资120亿元的冷轧硅钢产品生产线项目和总投资80亿元的先进磁性功能钢铁材料项目,相继入驻硅钢和硅钢配套产业园。娄底硅钢产业“航母”渐具雏形。
以“材料谷”为支撑,多点开花,全面发展。在娄底,现代文印、食品加工及生物医药、现代农机装备、先进陶瓷材料区块链等优势产业链齐头并进,在实现产业“蝶变”的同时,也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十年耕耘,告别经济指标“谷底”,娄底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一路高歌猛进。2021年,娄底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25.76亿元,较2012年增长近一倍。
乡村振兴 贫困山乡蝶变“希望田野”
新化天门乡金石村,海拔1000米,常年云雾缭绕,美如仙境。
7月25日大清早,采茶“老把式”廖美香就背着背篓上了山。“正是采摘夏茶的好时候,多摘一点,一天下来至少能挣150元。”在茶园务工4年,她全家早在2020年稳定脱贫,日子在氤氲茶香中有了更多盼头。
笑颜背后,链接的是娄底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坚实之路。
在脱贫攻坚战役中,娄底任务艰巨: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.22万人,贫困村498个。仅有的5个县市区中,新化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,涟源、双峰为省级重点贫困县。
越是艰难,越要突围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娄底绘制作战图、时间表、任务书,一仗接着一仗打,一环扣着一环攻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。
2020年,娄底交出“闪亮”答卷:现行标准下54.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4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.36%下降到0。
消除“贫困”,摘去的是“帽子”,搬走的却是老百姓心头上的一座座山。湘中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,群众上学难、看病难、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,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善。
夕阳余晖里,毗邻溪口水库的双峰县杏子铺镇双源村,宛如一幅清秀的水墨画。这两年,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带领乡亲们攒劲搞文旅产业,建成游客中心、旅游码头、溪砚产业园,吸引游客慕名而来。“绿水青山,真是金山银山。”经营农家乐的脱贫户曾新民喜笑颜开。
乡村振兴战鼓擂,大山不再沉默。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、涟源市湄江镇湄塘村、冷水江市三尖镇光明村、娄星区杉山镇花溪谷……昔日的重点贫困村,蝶变成一座座“美丽花园”,吸引大批游客“赏香花,尝果子”不思归。
幸福提质 文明之光照亮精品城市
盛夏时节,艳阳如炬。娄底高铁南站,往来旅客川流不息,尽显湘中交通枢纽的繁忙。
娄底,群山围城,丘陵散落,不沿海、不沿边,“内无好路、外无出路”,那是老一辈人的回忆。
经过这十年的飞速发展,娄底已成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通衢之都。打开最新版的湖南省交通路网分布图,沪昆线、湘黔线、二广高速、长芷高速等纵横交错。在湖南的几何中心,一条条铁路成“米”字型串联,一条条高速公路成“井”字型排列,一条条干线公路如“蛛网式”密布。
交通“大动脉”彻底改写了娄底“外无出路”的状况:各县市区进入高速公路时代,所有县市区实现在15分钟内上高速。
城市功能日益完备,文明程度拔节生长。漫步娄底城区,大街小巷干净有序,行车礼让蔚然成风,志愿团队扶弱助困……文明,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如沐春风。
2020年11月20日,娄底荣获“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”。
文明的种子一旦生根,城市就产生了蓬勃的力量: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、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和称号纷至沓来。
7月28日傍晚,在娄底原棉纺厂家属区,暑气渐消,三五邻里坐在廊庭边聊天边吃西瓜。过去,小区墙体开裂,电线老化,违章建筑乱搭乱建,困扰居民生活。2018年,这里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试点范围,生活环境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随着文明创建深入推进,娄底瞄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将完善基础设施、改善人居环境、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。近4年,娄底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9个10479户;中心城区全面提质,拉通断头路36条,建成小游园12处;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。
新时代的娄底,不仅有颜值,还有气质和担当。娄底市委、市政府心系群众排民忧,向“无籍房”办证发起总攻,自2020年以来,共办理“无籍房”不动产登记70862户,惠及18万余人,群众满意率提高19.6%。
基层治理 屋场会、网格化、楼宇会活力释放
这十年,娄底社会治理效能持续增强,人民群众在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,安心、安全、有序。
屋场会是娄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创新举措之一。屋场前,几条板凳、几杯凉茶,村民和村支两委干部围坐一起,没有主席台和官话套话,大家畅所欲言,村级发展在俚语间厘清,邻里矛盾在无形中消解。
涟源市板桥村是涟源屋场会的发源地。该村村支部书记刘选平说:“以前,群众工作难做。有了屋场会,村里大小事,大家伙一起聊,什么事都好商量,工作推进更是事半功倍。”
在娄底,“村级事务管理积分制”“村(居)民议事会公开评议信访事项”等基层治理模式相继获全国、全省推广。
十年间,娄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,从过去效率不高的粗放式管理,转向直达“神经末梢”的精细化管理。
网格化管理是其中一项有益探索。目前,娄底已建立9773个网格,选配9815名网格联络员,“有事就找网格员”已成为群众共识。娄星区街心社区网格长孙金凤说:“网格工作细,从宣传政策、疫情防控到矛盾化解,样样都得精通。”娄星区长青街道柑子冲社区,网格治理升级为楼宇会,党支部建到最细小单元,扁平化管理